前言:2025年,中山重磅發布《中山市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要素供給、場景應用、產業培育、生態優化四大維度推出17項舉措,以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創新發展。作為國家“雙高計劃”院校,學校肩負著培養高技能人才、推動產教融合、服務工改技改等使命,致力為現代產業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近期,我們將開辟【走進現場】專欄,通過走進學校和企業的實驗室、實訓室、生產和研發現場等不同場所,細看包裝與色彩、光電與AI、機電與智造、大數據與數字經濟、藥物分子與綠色生物,了解人才培養、教改課改、工改技改、成果轉化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探尋學校在服務現代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故事。
今年2月底,位于中山火炬高新區“灣區光谷”的“光大·科創中心”,研發、生產和車間數字化升級同步開展。中山市光大光學儀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光學”)董事長、中山市光學學會會長張有良感慨地說:“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產業蓬勃發展的‘風口’,光電光學行業正是加速布局的時候,政策不斷加持將能提升企業信心。”

【張有良(中)接受記者采訪】
光大光學是中山火炬職院較早期的合作企業,17年前曾是學校生產性實訓校區的進駐企業。從學校半間課室的小作坊發展到目前跨省集團化企業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光大光學取得如此成就,正是學校以中山光學學會、光電協會為紐帶,與地方標桿企業共同構建光電產業生態鏈的其中一個縮影。
今天,讓我們了解一下在現代產業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學校與光大光學等企業一同“追光逐夢”的故事。
“沒有火炬職院,就沒有光大光學的今天!”每次談及與學校的合作,張有良總是發自肺腑地說出這句話。張有良是中山光電光學產業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光大光學一同見證了中山光電光學產業鏈由低到高,由單一到全產業鏈的發展過程。

【張有良介紹光大光學產品】
1995年,張有良來到中山打工,后因機緣巧合進入光學行業,并在2005年手持十幾萬元創辦了光大光學。張有良回憶,公司最初設在火炬高新區江尾頭市場二樓,面積約300平方米。
談起企業初創發展的歲月,張有良感慨良多——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實體行業遭遇海嘯,這對尚且稚嫩無應對風險能力的光大光學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同一時期,學校正大力建設政、校、企多方合作的生產性實訓校區。生產性實訓校區由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牽頭,通過多種模式,與區屬國有企業共建,由學校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引入對口企業。在中山火炬高新區這片“雙創”的熱土上,學校通過生產性實訓校區這個平臺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開展積極的探索,致力打造適應并服務現代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庫。

【位于火炬高新區興業路上的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生產性實訓基地。】
當時,面對光大光學這個處于“困難期”的高新技術企業,學校積極配合光大光學的需求,經過快速研究和籌劃,通過減免各種費用、提供各類硬件設備等,希望快速幫企業“渡難關”。2008年年底,光大光學頂住損失十萬元的搬遷費用,毅然遷址到中山火炬職院。從面積只有半間實訓室那么大的生產車間“重新出發”,并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在順利接到訂單后,就馬上為學校學生提供實習崗位。
隨著光學入孵企業增多,2010年前后,學校順勢而為,依托光電光學產業組建光電工程系、牽頭成立中山市光學學會,服務園區光學初創企業,光大光學等一批企業也從學校內搬至實訓園區進入“加速期”。

歷經近二十年的發展,光大光學從初創時的“小作坊”,目前已成長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光學元器件、鏡頭等高新技術企業。因發展壯大需要,光大光學從最早半間課室大小的生產車間搬到學校生產性實訓校區,后來再搬到園區內更具規模的產業園,并先后通過了ISO9001:2008、ISO14001、IATF16949:2016認證,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省創新型企業500強。近年來又不斷實現更高層次的“飛躍”發展——
2023年,光大光學投資1.3億元、占地10.4畝的“光大·科創中心”正式動工;2024年,光大光學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5年新春伊始,“光大·科創中心”正式啟用,光大光學與旗下4家公司一同入駐“灣區光谷”園區,實現了從原材料采購到鏡片加工、鍍膜,再到根據客戶需求定制鏡頭等生產全環節的覆蓋;企業設立的“廣東省高精密光學元器件(光大光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認定為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位于火炬高新區“灣區光谷”的“光大·科創中心”】
截至目前,光大光學集團及旗下公司年生產光學元件超過一千萬片,精密光學元件兩千萬片,鏡頭超過五百萬只,提供產品的設計、出樣、試產、量產、銷售、售后等一條龍服務,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等地區。2005年至今,20年的扎根發展,在精密光學鏡片領域,這家“小巨人”從“跟跑”做到了在行業技術前沿“領跑”。
“在光大光學創新成長的過程中,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對我們幫助很大,有了學校光電信息學院的技術、人才支撐,公司可以實現低成本創新。這在企業發展初期非常重要。”張有良說,公司與中山火炬職院已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這種校企深度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關系,一直維系至今。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學校在辦學實踐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互融互促、共生共長的關系,積極探索“學校—產業—園區—企業”的孵化模式,并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四個合作”為主線,校企聯合培養現代產業急需的技術人才,著力解決行業企業實際生產的不同問題。
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校企雙方不僅可以共享實訓設備和實驗室,專業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合作撰寫專利、開展研發攻關等,還可以開拓學生實習實訓崗位,發掘優秀人才并讓其畢業后留在企業,有效解決企業招收技術人才的難題。聯合光電、弘景光電、晶通光學、東洋工業、奧多特光學、優度光學等一批帶“光”字的企業,也有著類似的成長發展經歷。如今,這些企業都搬出了學校的生產性實訓校區,在各自專長的優勢領域實現更大的發展,有的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更有的成為上市公司,并一直與學院保持著深度產學研合作關系。
光電光學產業是新時代中山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之一,同時也是火炬高新區三大支柱產業之一。2024年3月28日,作為中山光電光學產業核心區域,位于火炬高新區的“灣區光谷”正式揭幕;2024年全年,“灣區光谷”光電信息產業集群實現產值超674.23億元,同比增長近15%……

【位于火炬高新區的“灣區光谷”產業效果圖】
2025年2月,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中山出臺《中山市進一步推動光電光學產業做大做強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推動光電光學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聚焦科技創新、數智轉型、產業培育、要素支撐等關鍵領域推出10條支持措施……
在光大光學“高精度干涉儀”檢測室,只見技術人員將棱鏡放入設備上,旁邊的顯示器立馬顯示出數據指標。“這是公司近年來花重金購買的先進儀器,如果沒有這個設備,有些高附加值的訂單就沒辦法完成。”張有良表示,近年來,公司加大設備投入,提升了生產效率。目前光大光學在光學棱鏡領域的規模量產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在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光大·科創中心將引進高精研發生產、檢測設備,重點開發全內反射棱鏡在激光投影電視領域的應用。光大光學近20年的升級發展,正是中山光電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也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其中一個范例,更是中山火炬職院20年辦學的不斷探索。
當前,火炬高新區正厚植優勢,積極培育現代優勢產業集群,聚焦深圳“20+8”產業集群,全力建設“三谷一港”(火炬光谷、火炬藥谷、火炬智谷和原藥港)特色精品產業園,面臨著產業發展、區域融合、產業基礎、產業空間等多重機遇。在新一輪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過程中,面對現代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新形勢、新機遇、新要求,中山火炬職院正朝著職教本科的目標而奮勇向前。
“三谷一港”未來可期,“火炬”奮斗正當時。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優化“院園融合”辦學模式,以“三谷一港”特色精品產業園為基礎,堅持專業群對接產業、堅持人才培養質量對標企業生產崗位標準、堅持校企合作資源共享、堅持學校與園區同頻共振,持續推動行業企業的個性與共性需求得到有效解決,努力實現教育鏈提質培優、人才鏈雙向循環、產業鏈賦能增值、創新鏈持續發展,以校企雙主體共享共贏的產教融合生態鏈,推動現代產業集群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相關素材來源:中山日報、中山+、中山網、南方+
撰稿/編輯:鐘嘉妍
責編:徐恒濤
總編:樊向前
稿件來源:組織宣傳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