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崖口飄色巡游活動的精彩呈現,一場“非遺”與現代美妝藝術的創新融合驚艷亮相。我校健康產業學院芮藝匠心美育工作站聯合柳瀅春化妝品配方師技能大師工作室,以“黨建鑄魂+大美育人”為引領,將專業設計與“非遺”文化深度融合,為巡游中的四板飄色人物妝容注入新韻,驅動百年民俗煥發時代光彩。
崖口飄色作為嶺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瑰寶,以“飄”為核心技藝,通過巧妙的力學裝置和精湛的表演形式,展現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健康產業學院由黨員教師牽頭,芮藝匠心工作站與柳瀅春工作室組成聯合設計團隊,負責《漁翁撒網》《劉辰采藥》《白蛇傳》《水浸金山寺》四個經典主題,涉及8個人物角色的妝容設計。
其中,陳國玲老師帶領工作室和碧茜企業人才班等學生深入挖掘人物文化內涵,結合現代審美與戲曲妝容特點,歷時一個月反復推敲,完成妝容設計方案,用專業能力讓傳統美學在當代煥發新生,讓“非遺”不僅停留在歷史記憶中,更成為可觸摸、可參與的活態文化。
設計團隊針對每個角色量身定制妝容——漁翁的粗獷滄桑、采藥仙人的飄逸靈動、白素貞的婉約典雅、法海的威嚴莊重……妝容色彩暈染、線條勾勒與頭飾搭配,既保留傳統韻味,又融入時尚元素。例如《劉辰采藥》中,小演員層巒疊嶂的青綠眼影與竹青色漸變相融,將整座仙山凝于方寸;《白蛇傳》中白娘子的靈動白蛇沿著頜線蜿蜒,既顯妖靈幻美又暗喻人妖殊途。
巡游當日清晨6時許,18名師生志愿者攜帶專業化妝工具抵達崖口。面對8位平均年齡僅6歲的小演員,團隊分工明確:有的安撫孩子情緒,有的精準勾勒眉眼,有的調整頭飾細節……“孩子的臉型與成人不同,比例和色彩把控需要更精細。”資深形象設計師陳國玲老師表示,團隊提前2周模擬實戰,甚至制作“仿生臉模”進行試妝。
當巡游隊伍行進時,煥然一新的妝容成為焦點。小演員們化身“非遺”故事“活名片”,引來沿途觀眾紛紛贊嘆。漁翁的虬髯須眉、白娘子的流蘇發冠、仙女的霓裳羽衣……傳統技藝與現代美學碰撞出獨特魅力,讓百年飄色更具視覺沖擊力。
“‘非遺’保護不僅要‘守正’,更要‘納新’。”健康產業學院負責人李小玉表示,此次合作是高校產學研落地的生動實踐,也是“黨建鑄魂+大美育人”的創新探索,通過美妝設計、化妝品研發等專業支持,為中山“非遺”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未來,學院計劃聯合當地開設“‘非遺’美妝”課程,培養兼具文化底蘊與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崖口飄色傳承人譚康強、譚銳鴻均表示,過去飄色的妝容靠老一輩口傳心授,如今在火炬職院的幫助下有了更專業的設計,角色變得更鮮活,孩子們也更愿意參與,不僅展現了飄色的特色和魅力,更為這項傳統文化活動注入新的活力。
從飄色人物的眉眼勾勒到巡游隊伍的亮麗呈現,這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始終跳動著紅色的脈搏。當“非遺”傳承遇上現代美妝,健康產業學院正以“大美育人”的筆觸,在嶺南文化的絹帛上繪就守正創新的時代畫卷,讓百年飄色成為流動的思政課堂,讓文化自信在青春接力中熠熠生輝。






撰稿:柳瀅春、葉仙紅
編輯:鐘嘉妍
責編:李小玉、徐恒濤
總編:樊向前
稿件來源:健康產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