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部)、處(室):
目前我省登革熱處于高發季節,截止9月11日零時,全省共報告2175例登革熱病例,廣州已出現多區域持續多發病狀態,佛山、中山、江門等出現點狀聚集性病例疫情。省疾控專家表示,現我省正處于登革熱疫情的高發期,今年疫情較往年來得早,局部暴發明顯,而且疫情蔓延快,勢頭猛,本地流行風險評估行等級為“高”,關注程度為“重點關注”。
當前我省各地正積極開展登革熱疫情防控工作,防控成效已有呈現。但上述的一些其他地區蚊媒密度仍處高、中風險,登革熱有區域性擴散的風險。
為防止登革熱在我院的傳播,請各單位參照《登革熱防控指引》,在全院師生中做好預防登革熱的宣傳工作,組織師生做好衛生清潔和疾病防控工作,提高廣大師生預防登革熱的意識和能力,切實做到群防群控。同時,各單位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切實把登革熱防控作為當前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疫情防控責任分解落實到位,各司其職,嚴防疫情暴發。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2014年9月15日
登革熱防控指引
一、登革熱簡介
登革熱是一種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人被感染登革熱病毒的“花斑蚊”叮咬后,一般經過5-8天出現突發高熱、頭痛、全身酸痛(周身骨痛)等癥狀和臉面潮紅、結膜充血(如醉酒狀),或皮疹等體征。部分病人會發展為登革出血熱,登革熱出血熱病死率高達20%。它是僅次于瘧疾的重要熱帶病。
(一)傳染源:登革熱患者、隱性感染者、帶病毒動物是本病主要傳染源和宿主。
(二)傳播媒介——伊蚊,傳播途徑——蚊蟲叮咬。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廣東俗稱花斑蚊)傳播。伊蚊只要與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后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
(三)典型登革熱臨床表現
1、發熱: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
2、全身毒血癥狀:發熱時伴全身癥狀,如頭痛、腰病,尤其骨、關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現,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軀干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退后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約1/4病例有肝臟腫大及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
二、登革熱防治
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治療登革熱的特效藥物,預防是防治登革熱的關健措施。由于登革熱的預防接種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所以滅蚊、防蚊是防止登革熱的惟一有效措施。滅蚊的主要措施是清除積水,消滅蚊子孳生地。“滅成蚊只治標,清積水才治本”。
(一)處理孳生地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種閑置的可積水容器,如放在室內、戶外、陽臺的不用的花盆、缸罐、可積水的垃圾等。
2、種養的水生植物(如富貴竹、萬年青、佛手等)應每隔5-7天換水洗瓶、清洗根須。登革熱流行期間最好不要種養水生植物,如要種養則改為用泥、沙種養。
3、保持花盆托盤不積水,如有積水應隨時清干。
4、及時清除各種無用積水,如溝渠、天臺等地面積水,填塞竹節、樹洞。
5、飯盒及汽水罐等可積水的容器不要隨處棄置,要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
(二)認真做好個人防護
1、居室用門窗紗網防蚊,用蚊香、驅蚊器等驅蚊。
2、要養成睡覺時放蚊帳的習慣。
3、外出時穿上淺色長袖衣服和長褲,在脖子、小腿、手臂等部位涂驅蚊油。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時段(上午7-9時、下午4時到黃昏)在樹陰、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4、避免到登革熱疫區活動,以減少傳染機會。如曾到登革熱流行地區(如東南亞、西太區國家),旅行結束后半個月內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應盡早就醫治療,并向醫生說明旅行史,以協助診斷。
(三)一旦出現突發高熱、頭痛、全身酸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避免向周圍健康人群傳播。
(四)做好疫情監測,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擴散。患者發病最初5天應防止其受蚊類叮咬,以免傳播,同時向所在系部報告,第一時間做好隔離、消毒措施。所在系部接到患者報告后,應立即向學院辦公室和總務處報告,以便采取進一步措施,防止病毒擴散、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