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土壤所副所長吳怡忙個不停,“一直在路上”。成都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他又一次投身一線,不分晝夜地在現場指導醫療廢物處理工作。四川瀘定發生地震后,他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進行應急支援。參與應急處置、守護環境安全,是吳怡工作的重要內容。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如何處理治療和隔離等產生的醫療廢物?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第一時間集結20名環保專家,按照川南、川東北、川西和成都平原四大片區,火速趕赴現場研判指導涉疫廢物處置。吳怡便是其中之一。
宜賓、瀘州、內江、資陽……吳怡和同事們輾轉多地的隔離點、醫院和醫廢處理中心,現場指導傳染區的廢物收集、運輸、處置等工作。為確保醫療廢物能夠及時、有序、高效、無害化處置,吳怡和同事們不分晝夜地工作,牽頭制訂并完善了《四川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環境監管手冊》,明確了涉疫醫療廢物、涉疫醫療廢水、涉疫生活垃圾、涉疫生活污水等的環境監管要求,為全省常態化應對疫情提供了堅實的環保科技支撐。
作為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環境應急專家,吳怡常常奮戰在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第一線,提供技術支撐,先后參與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處置20余次。
在2017年5月嘉陵江(廣元段)鉈污染重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中,吳怡團隊成功鎖定并切斷污染源頭,圓滿完成應急搶險任務,受到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
2021年1月20日,嘉陵江川陜交界斷面水質出現鉈濃度超標。吳怡連夜從成都趕到廣元。編制廣元市西灣水廠應急處置技術方案,組織水廠實施低壓供水和原水微污染凈化工程,開展微污染水體降污實驗,投加氧化劑、絮凝劑凈化水質……吳怡和同事們持續奮戰,確保了群眾飲水安全。
化工企業廢棄污染物處理、城市生活污泥處置等問題,既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難點,也是行業的痛點。面對這些難點、痛點,吳怡不斷鉆研,用技術去解難題,不僅減量處理廢棄物,還變廢為寶,實現可持續利用。
磷石膏是濕法磷酸生產的廢棄物,每生產1噸濕法磷酸產生約4.5噸磷石膏渣。由于量大且處置成本高,往往大量廢棄、大量堆存。過去,磷石膏長期堆存在河流兩岸,給長江流域水環境安全帶來較大風險。
2018年,接到磷石膏污染防治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任務后,時任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廢所副所長的吳怡,一邊深入實地調研,一邊扎進實驗室,一遍又一遍地研究了大半年。最終,吳怡和同事們自主研發了磷石膏渣場污染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該項目成果已在四川省15個磷石膏堆場及企業中得到推廣應用。
經過技術處理,將處理生活污水留下的污泥變廢為寶,吳怡及其團隊研發規模化大田蚯蚓養殖污泥處理實用工藝技術,將污泥轉化為蜂窩狀小顆粒的蚯蚓糞肥料,成為高品質的園林綠化營養土,蚯蚓也可作為飼料、魚餌。
如今,40歲的吳怡成為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廢污染防治及綜合利用、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并被聘為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咨詢論證專家庫專家。全省多個重大項目中都有他的貢獻。
去年,吳怡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是壓力,更是動力。”吳怡表示,“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化解重大環境安全風險、高水平保護生態環境,將大大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我們環保科技人永遠在路上,今后將繼續奮發進取,為綠色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